今年5月,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发布,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和姚庄镇4个镇各一部分,总面积约35.8平方公里。
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水乡客厅,是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今年,是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最后一年。水乡客厅的好风景,是否在一体化的规划下碰撞出了新经济?
海报设计 白浪
西塘镇位于浙江嘉善县最北部,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边缘”属性。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对西塘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思路,江南水乡风貌得以保留,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一大抓手。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过国家战略。同年,西塘被划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
在西塘古镇东部4公里处,扁圆形的南祥符荡和细长的北祥符荡,中间被一条细细的水道相连,就是在这里,规划了一个比古镇面积更大、占地120平方公里的科创高地,“祥符荡科创绿谷”
当一个科创绿谷强势降临于一个千年古镇,它们会产生怎样的互动?
祥符荡规划片区与西塘镇和水乡客厅核心区区位关系 制图 赵忞 底图来源百度卫星图
从发展的边缘到“跳出西塘发展西塘”
1986年,西塘镇邀请浙江大学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于是“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思路被提出,也从而使得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成为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游和长三角乡村休闲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末,西塘东部的祥符荡还是一片普通水荡。据原村民回忆,北祥符荡被分割成上百个小块水域,村民被允许养鱼,来增加些收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祥符荡都是一块“湿地”,有些荒芜,等待着开发。
进入21世纪后,西塘试图进行文旅升级,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深度旅游转型。在《祥符荡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祥符荡承担了集“休闲、度假、娱乐、会议、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任务。
随着相应文创项目的开展,高高的楼宇开始在祥符荡周边拔地而起。但此时的祥符荡仅仅是古镇景区的延伸,为西塘文旅进行“锦上添花”的尝试。
真正令祥符荡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是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的成立。
“让嘉善北部的‘边缘’成为核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是示范区水乡客厅片区的主持规划师,他解释了为何选择嘉善的西塘与姚庄作为“水乡客厅”示范区的先行区。
“嘉善的发展一直都是向南,靠近G60科创走廊,北部西塘和姚庄就成了‘背面’,得到的资源有限,甚至一些‘脏活’都落在这里。现在我们希望它的空间规划‘倒’过来,向北发展。”
2021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发展规划》,提到建设集湖荡景观、科技创新、高端产业、水乡生态、古镇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创新策源地。
而它第一个试点,便是祥符荡。
祥符荡科创绿谷入口,内部的实验室采用低密度聚落形态,江南水乡的建筑元素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摄
此时,嘉善的发展重心开始北移,吸引了自带课题、资金和人才的研究机构的进入嘉善北部的祥符荡,在未来,还会有产学研联动的片区,从祥符荡继续向北扩张。
2022年2月,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选址在祥符荡科创绿谷。这是嘉善历史上引进的最大科技创新平台。至今,祥符荡的建成部分已经拥有了未来环境、未来健康、未来城市等6大未来实验室,人才招聘和落户正在不断进行。
同样,复旦、清华、上海交大等数所高校也在此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研究课题集中于新材料、数字治理、分子工程等前沿突破性的方向,有的研究方向甚至很难被普罗大众理解,可以说是“前沿的前沿”。
浙江大学创新实验室坐落于科创绿谷
竹小汇片区的0碳技术科普展示
当祥符荡科创绿谷以如此强势的姿态——作为示范区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科创绿谷”——落地西塘,祥符荡不再只是古镇西塘的景区延伸。相反,它激活了西塘的发展思路,不再仅限于文旅这条单一的赛道,而是要“跳出西塘看西塘、跳出西塘发展西塘”。
示范区建设三年以来,千年古镇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2023年,西塘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嘉善高质量发展北部新的强劲增长极”,以推进祥符荡的建设。
飞来的绿谷,如何与本地互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的科创绿谷,还仅停留在地理空间上闯入祥符荡,其自身的产业升级,还未能反哺于这片土地。
绿谷中“空降”的研发机构有着自己的产-学-研网络支持,暂不需要与西塘本地互动便可共享研发成果或进行业内交流。而实验室的产出成果也过于超前,还不能迅速化为西塘本地的生产力,需要先进行“商业化”或“产业化”后,才可能落回西塘。
从行政管理上,祥符荡也与西塘呈现出某种平行关系。“祥符荡与西塘镇本身是两套班子,它的级别比西塘这个乡镇高。祥符荡目前的工作,一个是规划建设,一个是招商引资。西塘镇更多的还是做自己镇里的一些事情。”西塘镇宣传委员杭斌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
目前,从西塘镇与祥符荡的关系而言,西塘镇扮演的更像是“筑巢引凤”的角色。“我们去征地,把地整饬好了,再给到示范区管委会。”杭斌解释说,“我们还会做社会民生功能的事务,以及环境整治和综合行政执法。他们没有这些机构,需要我们去弄。”
而引进的人才的日常生活,也与本地人几乎没有交集。在工作日,除了饭点,科创绿谷的园区中很难看到除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之外的师生身影。工作日的下午,祥符荡的Costa咖啡馆里空荡荡,一个顾客都没有。“工作日里没有人的,教师和学生们都是研究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店员说。
但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一到周末,祥符荡的“主人”就对调了。
周末两天,园区外围成为了野营、足球、骑行、烧烤的好去处。连带咖啡馆也热闹起来,甜品到了下午2点基本卖光。人气来自嘉兴本地的游客,“浙F”车牌的私家车们占领了环科创绿谷的大道。
周末游客们对科创绿谷内部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既不同于原生态乡村,也不同于古镇园林的祥符荡的“半自然环境”。环绿谷道路两边被整治过的草坪上,嘉兴人纷纷搭帐篷、放风筝、野餐烧烤。在南北祥符荡相沟通的水系以东,有一片人工足球场,孩子们骑车、踢球,大人们放风筝,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这份人气,离不开科创绿谷的到来。
在祥符荡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后,其生态环境的提升工程成为示范区三周年嘉善片区二十大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要让祥符荡重现‘万顷祥符荡,风静水天波’的美丽画面。”
同样,西塘镇在被划入示范区后也开展了“全域秀美”的人居环境整治,延续了“美丽乡村”的理念。
生态治理已见成效。无论是短途的游客,还是因为项目而来出差的研究员,都对祥符荡的生态给予了好评,甚至在社交媒体出现了口碑传播。
杭斌表示,绿谷带来的周末露营并不在原本的规划之内,但他们也乐于见到这样的“无心插柳”。
原本西塘对文旅的规划,是在突破一日游的“留住人”上做文章。根据“西塘城镇总规(2005-2025)”,受限于旅游接待能力,西塘旅游存在“留不住客”的现象,大部分游客选择一日游。
古镇东部“西塘东区”,已经逐渐完善了度假功能。但对西塘而言,更需要回答的是,如何让游客多玩一天的文旅增量问题。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调研绿谷后发现可以找到了更多想象空间。一座科创绿谷的降临,也许能够为西塘增加更硬核的文旅叙事。
科创绿谷周围的生态
“无心插柳”,却有了更多文旅故事可讲
“外来的产业如何与本地互动,最传统的做法是给非本地员工租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都市旅游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刘德艳说,“但对当地的旅游来讲,唯一一条可以结合的路径,是考虑工业旅游。”
对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而言,早年间就尝试过“产业游+古镇游”的文旅公式。但这更像是企业主导的、为客户定制的考察接待路线——客户下了飞机,企业派车直接到工厂考察参观,而后送至相邻的古镇居住,“体验本地传统文化”,次日再送行。
至今,浙江的一些工厂依然采用类似接待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增加了一环,即邀请客户至自己合作的研发中心参观。
而早年面向企业客户的产业科普游,也已慢慢有了大众市场。尤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一些机构“大国重器”的展示场所也已经成为科普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在此方面,兼具生态与“专精特新”的祥符荡具有优势。
“看完古镇水乡,再看带有高科技的科普,研学旅游丰富了文旅产品。”刘德艳说,“现在简单地科普已经非常普遍了,很多人也没有兴趣,反而是高科技高的,很窄众的旅游产品,容易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专业细分市场。”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注意到,嘉善的旅游也在向产业科普延伸。2023年2月,嘉善提出县域研学活动,试图创建县域研学品牌,通过研学基地和营地的建设、多样的研学活动,打造面向不同教育水平团体的长三角一体化研学圈。
杭斌也对“产业游”“研学游”有着期待,还提出了“湖区游”的理念。
“游客完全可以从西塘古镇坐船,一路途经祥符荡看到现代农田和高科技园区,再向北进入马斜湖,刚好进入水乡客厅规划中的‘蓝环’(串联起来的江南风貌湖泊)。”
只是产业游的窄众性,也是其局限性。因为目的性更强,更利于打造专业口碑,但也不容易产生高客流盛况,可能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但若如果湖区设计“串烧”观光,能更贴近大众市场。在提升流量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西塘的文旅品牌。
对此,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建议,水乡客厅可借助水上旅游的模式,发展产业游。而对于产业游,特别是研学游,要讲好产业科研故事,可以考虑在不同空间打造多梯度的展示信息,满足不同知识储备的群体。
而面向大众的文旅路线,则可联动长三角一体化中水乡客厅的各镇特色。例如,把祥符荡的高精实验室、汾湖的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以及青浦的大数据研发串联起来,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的体验更为丰富。
想象未来“双协同”,期待科研“本地产业化”
“本地”的西塘和“飞来”的祥符荡科创绿谷,慢慢走向“双协同”。
从普通水荡,到“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科创绿谷,祥符荡的命运在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协同规划中被改写。而其外溢性,也将在庞大的投入中等待检验。
目前为止,祥符荡的“专精特新”,其资本流、人流、知识流还是强烈依赖于上海、杭州,甚至北京这样的一线、准一线城市,与西塘本地,似乎还有着一定距离。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下平行发展的模式,就是西塘的未来,也不意味着祥符荡对西塘的溢出效应,仅限在文旅上叠加更多的新意。
当下中国的城乡关系,在经济地理上表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形态。但随着嘉善,甚至嘉兴产业发展开始更多惠及北部,西塘的“边缘”属性也将逐渐淡化。
“研发出来,就要生产。生产也许是祥符荡自己后期组团,也可以放到我们西塘镇上。”杭斌说,“西塘有保税区,还有大舜一些产业的存量转型。西塘也在建标准厂房,他们招来的大规模生产项目也可以放到西塘。”
除了希望让祥符荡的科研成果能够在西塘产业化之外,本地政府也希望祥符荡能以其先进的科研,助力现有产业。
西塘北部的大舜是“纽扣之乡”,2021年产量占据全国半壁市场,贡献了西塘一半以上的税收。杭斌就提到:“新材料是不是可以帮我们把大舜纽扣的设计提升一下?”嘉善宣传科科长张文燕也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提到了“芯片植入纽扣”的发展方向。而现在,也已经有大舜的企业来祥符荡进行交流。
发展初期,祥符荡可能更像是一条“鲇鱼”,为西塘原有的发展路径带来冲击性的突破,一时间难以被消化。但在更长远的剧本中,“本地”的西塘和“飞来”的祥符荡科创绿谷之间,也会慢慢走向“双协同”。
一方面是城乡产业资源上的协同,从以飞地模式接受城市资源,到借由本地产业转型和发展红利作为对接,直达高新科创的“本地产业化”。另一方面是旅游与科创之间的协同,也许会通过产业游、研学游等方式,为千年古镇书写新的文旅故事。
——————
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最后一年之际,澎湃研究所推出澎湃城市报告《水乡客厅三镇调研:景观如何嵌入经济》,通过实地调研水乡客厅三镇(金泽镇、西塘镇、汾湖高新区),呈现示范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肌理。
请阅读专题系列文章:
《水乡客厅三镇调研①︱段进:示范区协同发展需“缝合”什么?》
《水乡客厅三镇调研②︱金泽镇东西村:当乡村景观成为经济资源》
《水乡客厅三镇调研③︱西塘镇祥符荡:当科创中心落地千年古镇》
《水乡客厅三镇调研④︱汾湖高新区:当产业在城水相依中转身》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