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深圳报道
3月31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推出了跨境QR码支付联动,该支付链接将允许参与者通过扫代支付。此前2月,印度和新加坡正式连接了二者的数字支付系统UPI和PayNow,以实现即时和低成本的资金转移,推动两国间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跨境资金流动。
快速扩张的区域经济活动推动了新兴市场的电子商务,提供了C2B和B2C的市场机会。东南亚与印度成为数字经济的热点,麦肯锡估测印度与新加坡的跨境业务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12%~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印度尼西亚在2025年将获得每年25%的增长。
增长刺激下,金融科技公司和专业提供商迅速占据亚洲跨境支付市场上风,现有银行的竞争压力明显攀升,迫使后者寻找新的机会。
“由于一些非银行参与者的进入,该领域的跨境支付生态已显现出一些分散情况。”惠誉评级亚太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评级高级董事Elaine Koh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但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竞争并不轻松。
东南亚跨境支付连通密集落地
与欧盟不同,东南亚是一个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市场,内部规则、货币、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货币与营商环境的差异使得东盟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支付方式和支付系统。
去年11月,在G20峰会上,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银行(BI)、马来西亚中央银行(BNM)、菲律宾银行(BSP)、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泰国银行(BOT)五国央行联合签署了《区域支付互联互通合作谅解备忘录》。上述五国央行此前透露将整合在线支付系统,以各国当地货币结算,不必转换成美元。
今年3月,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推出跨境二维码付款连接,两国消费者可通过扫描NETS QR和DuitNow QR代码支付。两国年客流量在疫情前达1200万人次。
下一阶段,新加坡金管局和马来西亚央行将扩大支付联动,以实现跨境账户对账户的资金转移和汇款。用户只需使用收款人的手机号码便能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进行实时资金转移,该服务预计将于2023年底上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总裁Ravi Menon表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二维码链接是东盟实现区域无缝支付连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更广阔的东盟,印度正利用G20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向其他国家推介其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
今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印度央行接通两国快捷支付系统,提供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的“基于云的基础设施”的跨境、实时系统连接。由新加坡的快捷支付平台PayNow和印度统一支付接口UPI(亦即当地的官方快捷支付系统)共同构成,8家新加坡和印度金融机构的参与。
数据显示,新加坡及印度之间的跨境零售支付与汇款每年超过10亿美元。印度总理莫迪指出,UPI为印度最受欢迎的支付机制,去年超过740亿笔交易、逾126兆卢比(约1.49兆美金)通过UPI进行。
PayNow-UPI为印度首个、新加坡第二个跨境即时支付系统链接。新加坡金管局于2021年4月与泰国中央银行联合推出连结PayNow及泰国PromptPay的零售付款系统,接下来新加坡也将与马来西亚推出类似的跨境付款系统。
在东南亚,本地金融科技机构与银行均在发力跨境支付。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Tamma Febria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近年来,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进入跨境支付市场,特别是在C2C领域,这使得用户的服务和处理时间得到改善。例如,用户可以在同一天内从新加坡向印度尼西亚汇款,甚至有时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
Tamma Febrian表明,海外汇款的处理时间将取决于向哪个国家汇款和从哪个国家汇款,以及所使用的平台。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跨境支付便利性方面,新加坡做得相当好。
官方同样有动作,东南亚内每个地区都在开发与推行自己移动实时支付,泰国的prompt pay,新加坡的Pay Now,印度的UPI等。此外,该地区内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此类双边联系,很多时候已经处于试点阶段。Elaine Koh说,泰国在连接方面有较为积极的进展。
“印度在数字消费支付领域已相当先进,包括在银行系统之外。”其表示,因其地域广阔、有大量的银行服务不足的人口,印度甚至比新加坡更早开发了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
传统银行在东南亚仍占主导
尽管金融科技平台积极发展跨境支付,但在东南亚,传统银行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
Swift亚太地区市场支付主管Julie Bola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批发支付仍由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主导,在零售支付和汇款方面,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增加其市场份额。但总体看,银行仍是跨境支付的主要参与者。
据Swift的一项内部调查,在跨境支付中,终端用户仍然更较为偏爱银行,因后者被认为更安全、更值得信赖。在使用金融科技公司进行跨境交易时,中小企业/消费者则注重更好的客户体验和更低的费用。
“传统银行在批发型或B2B跨境支付领域中占据主导作用。”Elaine Koh表示,与没有银行执照的较新金融科技公司与非银行机构相比,传统银行仍然保留着各种相对优势,即便前者在C2C领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Elaine Koh表示,跨境支付领域内始终存在非银行机构,如Western Union。过去几年,部分新参与者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是通过口口相传逐渐获得的。她并不认为跨境支付市场会过于分散,限制碎片化的一点是支付提供商需要获得当地监管机构的认可。
跨境支付的成本与利润很高。花旗集团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2.5亿人跨境支付超过5000亿美元,全球汇款的平均成本目前约为6.5%。
“颠覆这一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花旗分析师说,跨境支付费用非常高,而尴尬的是,我们目前为止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跨境业务的利润率历来也很高,偶尔的价格压力会对利润率产生影响,但麦肯锡认为,该领域不至于像国内支付业务般需要进行彻底的成本转型。
在Tamma Febrian看来,与散户客户相比,与机构客户建立关系通常更难。“我们在C2C领域看到了更多的竞争,因为利润率普遍更大。”
举例来说,全球范围内向海外汇款的成本平均约为总价值的6%。在东南亚地区,成本实际上更低,约为5.6%。总体成本呈下降其趋势,2016年约为7.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自新进入者的竞争加剧。而为了应对这种竞争,一些银行也一直在创新,确保产品同样具有竞争力。
Elaine Koh指出,东南亚的许多市场仍为新兴市场,该地区的许多消费者可能无法使用银行账户等传统支付方式,因此或更多地使用这些金融科技非银行产品。“他们主要进行的大多为小额支付和汇款。”她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金融科技能够提供更好的易用性、便利性和更低的交易成本,有时不需要正式的银行账户,由此促使消费者群体的增加。
然而,尽管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宣称自己更加灵活,擅长开发新技术,但银行也在采取类似举措。“对于非银行机构而言,这并非是一场容易的竞争。”
此外,银行的大型企业客户有更广泛的银行和金融需求,并非局限于跨境支付,非银行金融技术可能无法满足。
Elaine Koh称,金融科技渗透跨境支付的潜力是存在的,但需要逐个国家或双边谈判,这需要时间。“你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个中央集线器,便能够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跨境支付。”
在这之前,大部分跨境支付依然会通过传统渠道,这些渠道已经相当成熟和集中。
于是,更有可能是零售消费者更愿意亲近金融科技支付机构。
消费者也可能被低成本吸引。与传统银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成本较低,因其没有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基础,也不需要处理冗多的合规流程。Elaine Koh说,其往往有更低的成本基础,并通过开发新技术简单化操作流程,并将营销重点放在一种产品上,以吸引消费者。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