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我想写一个人,她叫王钰敏。
我并不认识她,但是几天前,我朋友圈里那些稳重谨慎的金融人,都在接力转发“寻找失联的王钰敏”的一条微信。我也加入了。
这个叫王钰敏的女孩,24岁,人大商学院本硕毕业,今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留在北京,进入工银瑞信做清算岗。
据她姐姐所说,由于工作压力太大,王钰敏一直心情不太好。11月19日晚,她更是情绪不好独自离家,没有带任何通讯工具,此后失联。
转发这条寻人微信的时候,我并没有多想。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如果谁在路上碰到这个女孩,能给她的亲人打个电话,把她平安带回家。帝都这几天气温已经零下,很冷,女孩子一定受不了。
很遗憾,几天后看到报道,女孩最终离世。是自杀。 抑郁症。
这几天,我的心里一直很疼。对这个陌生年轻女孩的心疼,满满地占据了我的心。不仅仅因为她是我隔壁校的校友,她是我同圈子的同事,她和我那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因为她的经历,她的状态,我太了解了。
我并不想去揣测或推断王钰敏自杀的原因,更不想去用廉价的笔触在社交媒体带动情绪。几次提笔,几次又放下,甚至写完文章后,我也按住没有立刻发。正如女孩的家属在媒体的留言 “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谢谢大家理解。” 我知道此刻,安静是给所有关心钰敏的人最好的尊重。
但是我同样知道,我和我周围所有那些积极转发寻人微信的人,那些在知道噩耗后心绪难平的人,心里隐藏着的那种情绪,除了对钰敏的心疼和惋惜,还有一种无法言说却又真切存在的“物伤其类”感。
因为,这个24岁的女孩,用她最极端和决绝的方式,炸开了光鲜体面的金融圈的洁白冰面。
一个瞬间,在这个圈子里,所有人的压力,抑郁,迷茫,愤恨,苟延残喘和无所适从,都浮出了水面。
无处安放。
我们总在关心金融人的工作,关心他们的收入,关心他们的成长,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最在意的意义感,以及他们心理的那条防线。
是啊,在这个圈子摸爬滚打久了的人,又有谁敢承认,他没有过焦虑抑郁的时刻呢?
01抑郁症,比你想的还要常见
其实,承认抑郁并没有那么难,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因为,它就像发烧,胃疼,骨折一样,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疾病。
目前,在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约为11%。而在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8%,也就是有9500万人患抑郁症。
自杀是中国人口死亡的第五大原因,而抑郁症自杀占比是最大的。大概每40秒,就有一个人选择轻生。
世界卫生组织更是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2大疾病负担。
可是你问问自己,你知道身边谁得了抑郁症么?
你一定不知道。
这一方面是因为抑郁症在中国的普及和治疗还不够全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71%受抑郁困扰的人试图隐藏自身病情,也就是成为“微笑抑郁者”。他们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热情善谈,积极向上,充满能量,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
这种反差在人人艳羡的金融圈尤为常见。
02金融圈,抑郁症高危多发地
我一直觉得,金融行业是一个被人过度美化的行业。
财富,美女和权力是虚掩着的门后向年轻人招揽的手。清北复交财经名校的毕业生,就像一茬接一茬的韭菜,心甘情愿地跑进了门。殊不知,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经在暗中标好了筹码。
这个筹码,就是无穷无尽的压力。
在金融圈,和传统行业不同。没有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根源就是人力。这也就导致,这个圈子里,所有的业绩压力都是指向人的。有业绩你就有升职空间,没业绩你就迅速flop。
金融的本质是操控风险,而你的入局本身就是一场最大的风险。资本要求的高回报率,要以公司的高利润为基础。高利润率怎么得来?
高指标,低容错率。随之带来的就是弱肉强食的高度竞争体系。
在这个竞争体系下,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很拼。因为知道只有拼命才可能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另一方面,你会看到这个圈子人员已经饱和,入行五年内的新人流动频繁。每天都会有人受不了离开,但又有更多人蜂拥进来。
毕竟,这从来不是一份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职业,有时他甚至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的游戏,越努力越受打击。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每个在金融圈工作的人,不管是前台中台还是后台,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份压力和打击的传导。
已经离世的王钰敏,所从事的工作是公募基金后台清算。在金融圈属于后台岗,但是压力丝毫不少于前台。
王钰敏的日常繁忙,需要在每天交易部门完成工作之后17点才开始,要负责每天的净值核算、申购、赎回、划款,第二天的头寸,很多繁杂的工作,加班到晚上10点是很正常的。更别提工银瑞信的资产规模高达1904.6亿美元,居于国内前几位。业务量巨大。
事发后,疑似王钰敏的同事,也透露了一些她的工作信息。
工作压力大,加班到深夜,考核严格,容错率低,进而对自己人生价值产生怀疑,这可能就是压垮王钰敏心理防线的根源。又何尝不是每个金融人面对的日常?
我刚毕业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赤手空拳的我进入金融圈的头部公司,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部门工作,什么都不会,也没人有空教你。你只能自己去研究去反复犯错,在犯错中吸取教训。最重点的是,在这个过程里,谁都可以说你,谁都可以骂你。
那个时候,我这样一个没心没肺的大男人,竟然也感受到了焦虑。每晚睡不着,没有任何食欲。更严重的时候,甚至吃不下饭,半个月瘦了将近15斤。
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一年,不知道是耐受了还是因为业绩有了提升,我逐渐开始能睡得着了。也能吃下饭了。但是焦虑的心理却从此戒不掉了。
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同事,普遍一个德行。承担风险却又极度厌恶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却又最怕做出决策。
不敢输,不敢停,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焦虑和抑郁。
03那些得了抑郁症的金融人,却什么都不说
已经这么难过了? 为什么不和别人说呢?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当你置身事外的时候,你看问题特别清楚。但当你真的身处环境之中的时候,你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受这么多。
“抑郁症”这个词,在金融圈,就是这样一个禁忌。谁都不去提,但是谁都逃不脱。
前阵子,我一个圈里的朋友,在投行做了快3年后,毅然辞职去菲律宾做了潜水教练。临走前,他和我说,他已经吃抗抑郁的药一年多了,不敢告诉别人。实在挺不住了,只有彻底离开这里,才能喘息。
他是有勇气的人。而更多人呢,或许尝试过,或许沟通过,但是最亲密的人回应给他们的都是无果。
“你有这么好的学历,这么好的工作,还想怎么样?““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有啥不开心的?就算换了一份工作你也不开心,就老老实实呆着吧,只能自己适应。”.
“你就是矫情,多大事啊,乐观一点积极一点就好了。”
你看,关于抑郁症最残忍的事情从来都是“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在社交媒体上,曾经有一个金融人分享了自己抗争抑郁症的经历。
当他正在为自己的勇气释然,为自己不用再隐藏抑郁症的痛苦,可以帮助更多人而开怀时,他的公司老板却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只说了两句话:“你得了抑郁症,哪个客户还敢找你?哪个同事还敢和你合作?你是不想在这个圈子呆了么?”“你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这么做会破坏了公司的社会声誉,我们必须提前采取措施。”
这两句话,简短有力,却让他的心寒到了底。
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身为一名金融从业人员,身患抑郁症的消息一经公布,很可能就是单方面宣布职业生涯的结束。
因为,没有一个公司敢聘用抑郁症的员工做交易,做销售。更没有人会愿意相信,一个抑郁症患者,能有好的能力和业绩。
我无法揣测,在我身边,到底有多少身患抑郁症的金融从业者,为了能够在职场生存下去而保持沉默。
但我终于意识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人选择独自消化一定是有原因的。
中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但就医率仅为10%。我不知道那些没有就医的人,究竟在用什么样的方式疗愈自己。我只是看到,在金融圈里,有人靠莫达非尼片等药物来提振自己、有人靠褪黑素每天入睡,还有人酗酒、赌博甚至用性来排解压力。香港兰桂坊90%的消费者来自金融圈,看起来并非不无道理。
真的,这样的来自他人的善意,只要一点点,就能够让某个人继续撑下去。
当然,我还想说,除了作为局外人的善意,我们每个人更需要在内心深处给自己力量,学会自己支撑起自己。
1,学会和自己和解
我认识的金融从业者,大多是名校毕业生,习惯了优秀和卓越。而当走出校园,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时,如何接纳自己?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自杀、程序员跳楼、金融从业者抑郁的新闻,我虽然未必赞同他们的做法,却可以理解他们。他们走进一条死胡同出不来了。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帮他们构建了一套单一的评价标准,追求卓越。没有达到标准,人生就是彻底失败。而这种评价体系所构建下的偏执,让人一旦走进小胡同,就再也看不到条条大路了。
可是,我们正常的人生,哪里有那么简单呢?很多时候,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考个不及格而已。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无所不胜的自己,那他更没办法接受这个世界。
很可惜,在过去,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很少告诉我们这个朴实的道理。
2,正确看待“完美”
其实抑郁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抑郁的本质,就是强迫让那些穿着红舞鞋拼命奔跑的孩子们停下来。
抑郁症,往往最密集于那些完美主义者,他们永远都无法满足,永远都会拥抱着仙人掌生活。他们之所以如此狂奔,就是在因自己的不完美过度焦虑。
人直面现实有三个阶段:第一、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第二、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第三、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每个人,都要学会接受失败、接受残酷、接受生活的遗憾。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和真相。这才是生活里最完美的地方。
而更多时候,明智的放弃远胜过盲目的执着,去吹吹风吧,能清醒的话,感冒也没有关系。
3,及时倾诉自己的内心
正如海明威所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一个人可以解决一切,也千万不要硬扛着面对一切。当你陷入焦虑和抑郁,不妨试着同身边信得过的人交谈,这会让你的孤独消散。也不要讳疾忌医,心理医生会给你最有效的心理疏导。
你不仅仅是一个人,你要相信,身后还站着许多你所爱的和爱你的人,他们总会让你体验到最长情的爱和最温暖的陪伴。
05
万物皆有裂痕,心存希望,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今天这篇文章,我写得格外沉重。
沉重在于,这个叫王钰敏的年轻女孩的离开。更在于,抑郁和焦虑泛滥的集体情绪,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个拼命前行的金融人面前的棘手问题。
所有人都在说这一代金融人生活在蜜糖里 ,起点高,行业好,薪酬丰厚。可是事实上呢,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到最后,焦虑成了很多有野心的成年人的隐痛,抑郁变成了求而不得的最后皈依。
我前面写过,刚工作的时候,我也有一度深受焦虑和抑郁的困扰。后来我是怎么好起来了呢?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晚加班结束,我都很爱从公司后面的小花园里慢慢走回家。这一个小小角落的的自然风光,我看了一年。春看草长莺飞,夏看百花绽放,秋遇落英缤纷,冬踏白雪皑皑。每每这个时候,总能让我的心绪安宁下来。
我暗自庆幸自己还有朋友,有家人,有一起辛苦的同事,让我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慢慢地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平庸,慢慢地我也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我开始相信 ”优秀算什么狗屁东西,年纪轻轻不开心才是最大的错“。
然后,我就慢慢好了。
不想再说王钰敏的事情了。大家也不要再多议论。
我们谁都不是她,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也无法完全理解她的世界。
所有的“感同身受”都只不过是一种姿态,不可能是真正的存在。即便是和她有过相似的病情,经历过相似的阶段。
我能理解她的选择。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到难过。
网络上报道,她的微信头像是一个蹦蹦跳跳、穿着宇航服往前跑的背影,那么就希望她能真的抵达她所向往的星空,做个快快乐乐的玉米吧。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坚韧地快乐。
插画来自波兰艺术家Dawid Planeta,抑郁症患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毯叔盘钱。搜索bigmoneyball,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