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银理财(招商银行全资子公司)一款风险等级为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其实,银行理财出现浮亏,并非新鲜事。
只不过,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以前,由于银行不需要定期公布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所以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价值波动一无所知。就算产品最终到期时出现了实实在在的亏损,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也会选择"破财消灾",自己贴钱按事先公布的预期收益率兑付了事。
但是,对于净值型理财,就没那么简单了。银行需要定期公布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一旦理财产品出现浮亏,银行(或理财子公司)想瞒也瞒不住。理财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出现浮亏的日子,迟早都会到来。银行也一直在说"理财非存款,投资需谨慎。"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只有狼真的来了,才会真的有教育效果。近期,恰逢债市大幅下跌,部分银行或理财子公司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就出现了浮亏。习惯了购买银行理财稳赚不赔的投资者,直呼"活久见",却不知净值型理财出现"浮亏"其实是必然的。
不过,虽然净值型银行理财出现浮亏具有必然性,但是,如何展示净值型理财的收益率却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招商银行的做法就有待商榷。
如上图所示,招商银行在产品页面的醒目位置,给客户展示了近1月年化收益率:-4.42%!
普通老百姓看到这个数字,无疑会吓一大跳。毕竟,近1月年化收益率是个专业术语,搞金融的都不一定每个人都懂,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在很多人心目中,银行理财虽然收益不高,但是一般是不会亏本的,怎么一下子亏了-4.42%了?这还得了!
事实上,对投资人来说,近1月年化收益率其实毫无意义。季季开1号是一款定期开放的理财产品,每3个月才会开放一次。目前,这款产品正处于封闭期,已经购买了产品的投资人不能赎回,没有购买的投资人也不能申购。所谓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并不会有人真正的享受到。
而且,从净值角度来看,这款产品的浮亏幅度并不大。该款产品2020年4月17日成立,单位净值1元/份;2020年6月10日公布的最新单位净值为0.9988元/份,每1份额浮亏0.0012元。也就是说,买了1万块钱的这款理财产品,目前浮亏12元。
最新净值0.9988元/份VS近1月年化-4.42%,展示哪一个效果更好呢?答案不言自明。笔者查看了一下工商银行的APP,工行代销的理财子公司产品,在醒目位置显示的就是最新单位净值,而非近1月年化收益率。
对银行的启示
相比于"保本保收益"的传统银行理财,净值型理财的销售难度更大。既然理财产品价值波动在所难免,那么就应该研究如何向投资者合理地展示投资业绩,避免误导或惊吓到客户。
突出展示近1月年化收益率,无疑是把双刃剑。在市场行情向好时,理财产品净值快速上升,近1月年化收益率很高,可能会吸引一部分投资者,提高销售业绩;但遇到市场行情不好时,理财产品净值快速下跌,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负,不仅会影响产品销售,一旦数字难看,还会吓到投资人。相比而言,展示最新单位净值,则更为客观,也更为合理。
对投资人的3点建议
首先,要认识"浮亏"与"亏损"的区别,浮亏并不等于真的亏损。就拿招银理财的这款产品来说,还有1个多时间(2020年7月15日、16日、17日为开放日)才到第一个开放期,随着债券票息的累积,届时还是"浮亏"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债券市场波动是双向的,如果未来债券价格上涨,该款产品的净值收复失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要了解各种年化收益率的算法和意义。相比于七日年化收益率、近1月年化收益率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购买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对投资者来说最有价值。
购买以来的年化收益率=(最新单位净值-购买时的单位净值)/购买时的单位净值*365/实际持有天数
对不同的投资者来说,由于购买时间不一样,购买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会有差异,代表了不同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收益情况。至于近1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概念,只有当这些收益率正好与购买以来的年化收益率的计算区间完全相同时,才有参考意义。
第三,要知道,"狼"真的来了。净值型理财产品,尤其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是真正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购买之前,务必要了解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有哪些风险,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闭着眼睛"买银行理财了。
欢迎关注《小钱说金融》,获取更多金融常识!